发布时间:2025-08-30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明查暗访组每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诊断,几乎都能查出企业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检测报警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许多企业没有按照《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 50493-2019)和《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33-2009)的要求进行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的设置和管理。有些企业中控室报警多、杂、乱,有些企业安装了报警器却形同虚设……诸如种种,背后反映的都是企业气体探测器管理混乱、专业知识缺乏、责任不明晰不落实等问题。
气体探测器在安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一、仪器安装位置不合理
1.安装高度不合理
气体探测器的安装高度未根据目标气体的比重进行调整。对于比空气轻的气体(如甲烷、氢气),探测器被安装在释放源的下方;而对于比空气重的气体(如液化石油气、硫化氢),探测器则被安装在释放源的上方。
后果分析:这种错误的安装高度会导致探测器无法及时检测到泄漏的气体,因为气体不会自然流向探测器的位置。这可能会延误报警时间,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2.环境选择不合理
探测器被安装在环境条件恶劣或存在干扰物质的地方,如高温源、腐蚀性物质附近,或存在电磁干扰的区域。
后果分析:恶劣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影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导致检测不准确或故障。例如,高温可能会使传感器过热失效,而腐蚀性物质可能会损坏探测器的外壳或内部元件。
3.传感器方向不正确
传感器的进气口方向被遮挡,或安装方向与气体流动方向不符。例如,传感器应该垂直朝下安装以避免灰尘积累,但实际安装时却朝上或横向安装。
后果分析:错误的传感器方向可能会导致检测延迟或失效。如果进气口被遮挡,气体将无法进入传感器进行检测。而如果安装方向与气体流动方向不符,也可能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二、仪器选择不正确
1.目标气体类型与传感器原理不匹配
未根据目标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例如,使用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惰性气体,或使用催化燃烧传感器检测非可燃气体。或者在有毒气体环境下安装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可燃气体环境下,安装有毒气体探测器。
后果分析:传感器无法对目标气体产生有效响应,导致检测失效。
2.未正确评估探测器的防爆等级
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未选择具有相应防爆等级的探测器。
后果分析:若探测器不具备足够的防爆性能,可能在检测到可燃气体泄漏时引发爆炸。
3.未考虑探测器的输出信号与控制系统兼容性
未确认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类型(如4-20mA、RS485、无线信号等)是否与现有控制系统兼容。
后果分析:若输出信号不兼容,可能导致探测器无法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失去实时监控和预警功能。
三、仪器设置不合理
1.参数设置错误
未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探测器的量程、报警值等参数。例如,将可燃气体的报警值设置得过高,或者将有毒气体的检测量程设置得过小。
后果分析:参数设置错误可能导致探测器无法及时发出报警,或者报警阈值过高,使得在气体浓度已经达到危险水平时,探测器仍未触发报警,从而延误处理时机,增加事故风险。
2.报警阈值设置不合理
未根据环境特点和安全要求合理设置报警阈值。例如,在人员密集区域或高风险场所,未将报警阈值设置得更为敏感。
后果分析:报警阈值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探测器在需要报警时未报警(漏报),或者在不需要报警时频繁报警(误报)。漏报可能延误处理时机,增加事故风险;误报则可能干扰正常生产秩序,降低探测器的可信度。
3.未正确设置探测器的联动功能
未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探测器的联动功能,如未将探测器与通风系统、紧急切断阀等设备进行联动,或者联动设置不合理。
后果分析:未正确设置联动功能可能导致在气体泄漏时,无法及时启动通风系统、关闭紧急切断阀等设备,从而无法有效控制气体扩散,增加事故风险。
四、仪器不维护或者错误维护
1.未定期进行功能检查
未按照制造商的建议或相关标准的要求,定期对气体探测器进行功能检查,包括检测响应时间、报警准确性等。
后果分析:长期不进行功能检查,可能导致探测器内部元件老化、污染或损坏,从而影响其检测精度和报警可靠性。例如,传感器可能因长期未使用而失效,导致在气体泄漏时无法及时报警。
2.校准操作不规范或未校准
未使用标准气体进行校准,或校准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如校准环境不符合要求、校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等。此外,还存在未按照要求的周期进行校准的情况。
后果分析:校准是确保气体探测器检测精度的关键步骤。若校准操作不规范或未校准,可能导致探测器的检测精度下降,甚至完全失效。例如,使用不合格的标准气体进行校准,可能导致探测器的检测数据存在偏差,无法真实反映环境中的气体浓度。
3.清洁保养不当
未定期对气体探测器进行清洁保养,或清洁保养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清洁剂或方法,导致探测器内部元件损坏或污染。
后果分析:气体探测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灰尘、油污等污染物的污染,从而影响其检测精度和报警可靠性。
4.部件更换不及时
未及时更换气体探测器中老化或损坏的部件,如传感器、电池等。
后果分析:气体探测器中的部件,如传感器、电池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老化或损坏。若未及时更换这些部件,可能导致探测器的检测精度下降甚至失效。
5.忽视环境因素对维护的影响
在维护气体探测器时,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粉尘等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例如,在高温、高湿或粉尘较多的环境中,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调整维护计划。
后果分析:环境因素可能干扰气体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导致检测不准确或故障。若在维护时未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维护效果不佳,甚至加速探测器的老化或损坏。例如,在高温环境中,若未对探测器采取散热措施,可能导致其内部元件过热失效。
6.未建立维护记录或记录不完整
未建立气体探测器的维护记录,或维护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例如,未记录维护时间、维护人员、维护内容等信息。
后果分析:维护记录是追踪气体探测器维护历史、评估其性能状况的重要依据。若未建立维护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不准确,可能导致无法及时了解探测器的维护状况,从而无法制定有效的维护计划或评估其性能状况。
五、仪器寿命到期不更换
工商业气体探测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年,一些企业为节省成本或者应付检查,仪器寿命到期后依然不更换。
后果分析:仪器寿命到期,传感器老化导致灵敏度衰减,可能无法及时响应低浓度气体泄漏。
六、其他错误操作
1.为气体探测器戴口罩
因旁边一直在施工,企业员工怕灰尘影响了气体探测器的功能,为气体探测器戴上口罩防尘。
2.用塑料布包裹仪器
为了避免气体探测器被腐蚀,企业用塑料布将整个探测器包裹,导致探测器完全丧失了报警作用。
3.仪器报警后拔掉电源
有的员工嫌报警器报警声音大,在报警器报警时拔掉电源。气体探测器报警时插拔电源会产生电火花,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4.通讯、提醒功能存在问题
有的存在主线通讯故障,有的泄漏报警信号未发送至有操作人员常驻的控制室进行报警,还有的未在控制室设置可燃、有毒气体闪烁报警灯。
5.安装却不通电
报警器安装了,但是没有通电,应付检查,就是一个摆设。
6.没有专职管理人员
没有安排专职人员对报警器进行管理维护,现场不知道报警器安装在什么地方,一问三不知。
7.仪器铭牌丢失或腐蚀
报警器铭牌腐蚀或者污损,检测气体没有明显的标识,不知道检测什么气体。
8.把仪器当摆设
巡检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泄漏的首选措施居然是靠鼻子闻。
……
气体探测器安装要求
气体探测器的安装高度、覆盖范围都有规范要求。按照《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GB/T 50493-2019)的要求:
★ 释放源处于露天或敞开式厂房布置的设备区域内,可燃气体探测器距其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10m,有毒气体探测器距其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4m。
★ 释放源处于封闭式厂房或局部通风不良的半敞开厂房内,可燃气体探测器距其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5m;有毒气体探测器距其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2m。
★ 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或有毒气体时,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宜在释放源上方2.0m内。
★ 检测比空气略重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时,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宜在释放源下方0.5~1.0m,检测比空气略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时,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宜高出释放源0.5~1.0m。
气体探测器维护要求
1.应对固定式仪器进行常规检查,检查周期不超过一个月,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a)外观是否完好;
b) 探测器防雨罩功能是否完善;
c) 指示是否正常;
d) 连接部件是否松动;
e) 探测器部件是否堵塞;
f) 二次仪表和专用控制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2.应对固定式仪器的控制和报警单元进行检查,确保其灯光、报警和电路正常运行,检查周期不超过3个月。
3.每次检查都应记录并归档,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
4.固定式仪器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进行确认,故障期间应做好替代方案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气体探测器的有效性依赖于正确安装与规范操作。企业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并定期维护,才能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避免因小失大。